- 王阳;陈雪旖;俞沈君;曹雪姣;魏昕;杨璇;
目的 探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膜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调控作用及其与耐药相关性。方法 将白念珠菌标准株、氟康唑耐药株、白念珠菌野生株及RAS1基因高表达株生物膜培养至不同时相(6、12、24、36 h),法尼醇处理后使用XTT减低法检测氟康唑抑制各组生物膜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SMIC_(50)),利用q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白念珠菌标准株、氟康唑耐药株cAMP-PKA信号通路RAS1、CYR1、PDE2基因、蛋白表达及白念珠菌野生株、RAS1基因高表达株RAS1基因表达。结果 (1)与标准株相比,白念珠菌耐药株6、12、24 h生物膜SMIC_(50)较高;RAS1无明显差异(P>0.05),CYR1在6、24 h生物膜中表达明显增加(P<0.01),PDE2在6 h生物膜中表达下降(P<0.01)。(2)法尼醇处理后,标准株和耐药株生物膜的耐药性降低。与未进行法尼醇处理相比,标准株和耐药株RAS1在各时相生物膜表达减少(P<0.01);CYR1在6、24、36 h生物膜中表达减少,在12 h生物膜中表达增加(P<0.01);PDE2在12 h生物膜中表达升高(P<0.01)。(3)与野生株相比,RAS1基因高表达株12、24 h生物膜SMIC_(50)较高,12、24、36 h生物膜中RAS1基因表达明显更高(P<0.01)。(4)法尼醇处理后,野生株和RAS1基因高表达株耐药性降低。与未进行法尼醇处理相比,野生株和RAS1基因高表达株12、24 h生物膜中RAS1基因表达下降(P<0.01)。结论 法尼醇可以通过调控白念珠菌cAMP-PKA通路中相关耐药分子RAS1、CYR1、PDE2的表达影响白念珠菌生物膜对氟康唑的敏感性,调控效果在生物膜不同形成阶段具有差异。
2025年05期 v.45;No.331 32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单学龙;李向鑫;孟箭;张静;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Balkwill角和(牙合)平面角与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骨性Ⅱ类2分类(研究组)和骨性Ⅰ类均角患者(对照组)各35例。Invivo Dental 5软件测量Balkwill角、(牙合)平面角(FH-OP)、后部(牙合)平面角(FH-POP)、下颌(牙合)平面角(FH-MOP)、DPO(从髁突中心到MOP的垂直距离)和颞下颌关节形态学指标。结果 研究组中FH-OP、FH-POP和FH-MOP均值低于对照组,而Balkwill角、DPO均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髁突内外径、髁突头宽度、关节结节倾斜度和高度、关节上间隙的测量结果差异显著。研究组中DPO与髁突内外径、关节窝深度和关节结节高度呈中等相关性,FH-MOP与髁突内外径和关节结节高度呈中等相关性,Balkwill角与关节结节高度呈中等相关性,与髁突内外径、关节结节倾斜度、髁突长度和关节窝深度呈弱相关性。结论 DPO、FH-MOP、Balkwill角与颞下颌关节形态相关性依次降低。
2025年05期 v.45;No.331 328-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孙江伟;邓海艳;刘晓天;殷瑞;徐江;
目的 通过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在应力作用下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髁突软骨病理变化。方法 选取30只成长期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Sham组及4组实验组,每组6只。Sham组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建立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根据术后处理因素不同又分为Model组(术后不作处理)、2-APB(TRPM7抑制剂)组、PDTC(NF-κB特异性抑制剂)组、Diclofenac(双氯芬酸)组。术后2周处死实验动物,制作髁突软骨病理切片,HE染色法观察髁突软骨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κB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 (1)HE染色见2周时髁突软骨病理变化明显;相比于2-APB组、PDTC组、Diclofenac组,Model组病理变化更为明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TRPM7、NF-κB、IL-1、IL-6、TNF-α、MMP-3的表达升高,加入2-APB、PDTC或diclofenac治疗后TRPM7、NF-κB、IL-1、IL-6、TNF-α、MMP-3的表达降低。(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Model组NF-κB的表达升高,加入2-APB、PDTC或diclofenac治疗后NF-κB的表达降低。结论 (1)在应力作用下髁突骨质早期即发生了改建,且在一定时间内髁突软骨细胞凋亡随加载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2)diclofenac、2-APB及PDTC均能减轻髁突细胞凋亡,炎性因子在髁突软骨细胞的凋亡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5期 v.45;No.331 335-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程旭;郑先雨;丁丁;黄姗姗;吴晓婷;张亨国;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手术入路在拔除上颌前牙区高位中线区埋伏多生牙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比较了三种手术入路:经唇侧、腭侧以及上唇系带旁纵形入路。方法 研究纳入了2024年1月至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唇侧入路组32例、腭侧入路组34例、上唇系带旁纵形入路组36例。我们记录并比较了各组的手术时间、去骨量、术后面中部肿胀、疼痛程度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唇侧入路组和上唇系带旁纵形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50±3.02)min和(21.66±2.31)min,均短于腭侧入路组的(29.19±3.40)min。腭侧入路组在术后面部肿胀和疼痛评分上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在OHIP-14评分中表现最佳,表明患者满意度最高。然而,腭侧入路组的去骨量最大,为(91.19±9.86)mm~3。结论 综合考虑,尽管腭侧入路在术后疼痛和肿胀控制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表现优异,但其手术时间长且去骨量较大。而上唇系带旁纵形入路和唇侧入路在各方面表现相近,未发现显著差异。因此,在拔除上颌前牙区高位中部埋伏牙时,选择手术入路需兼顾安全性、微创性以及患者满意度。
2025年05期 v.45;No.331 342-346+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高晶萍;贾凌璐;梁洪宁;文勇;
目的 探究熊果苷对炎症状态下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NF-κ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熊果苷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利用脂多糖刺激人牙周膜干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后,通过RT-qPCR分析熊果苷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前述方法分析熊果苷对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熊果苷对NF-κB通路的影响。向培养体系加入NF-κB信号通路激活剂佛波酯后,分析熊果苷的作用是否改变。结果 100 nmol/L熊果苷不影响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显著促进成骨分化,抑制脂多糖刺激下炎症因子的表达。熊果苷减轻了脂多糖对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及对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而熊果苷的功效被佛波酯部分消除。结论 熊果苷通过抑制NF-κB信号减轻脂多糖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
2025年05期 v.45;No.331 347-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徐帆;苗冬青;王羽立;卞一峰;肖娜;杜一飞;丁旭;
目的 比较经口入路和经下颌下入路应用游离腓骨瓣(free fibular flaps, FFFs)进行下颌骨节段切除和重建的临床和功能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及游离腓骨瓣重建的患者,分为经口入路和经下颌下入路两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病理诊断、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James Brown分类缺损类型及腓骨节段数目。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如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输血量、平均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出现错牙合、瘘管、感染、皮瓣坏死、口腔运动受限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采用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问卷(UW-QOL)评估外观、吞咽和语言功能。结果 经口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平均引流量较经下颌下入路组明显减少(P=0.013 9,P=0.001 9)。经口入路组外观评分为83.52±12.37,明显高于经下颌下入路组的67.19±13.64(P<0.000 1)。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输血量、开口受限和偏差、吞咽和言语评分等其他变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经下颌下入路相比,经口入路行下颌骨FFFs修复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
2025年05期 v.45;No.331 355-359+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何焱;刘清辉;吕红;李嘉翼;何多木;
目的 本实验拟通过对比一种新型可调节钛网固定帐篷钉与普通钛钉分别联合应用成品钛网的骨增量效果,来评估该新型帐篷钉的临床疗效,为不能同期种植的病例提供一种新的骨增量方案。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3年8月就诊于长沙市口腔医院修复科种植中心,牙槽骨严重缺损不能同期种植的患者14例,共20个骨增量位点,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新型帐篷钉组)应用新型帐篷钉+成品钛网进行骨增量,对照组(普通钛钉组)应用普通钛钉+成品钛网进行骨增量。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6个月(T2)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嵴顶下2、6、10 mm处牙槽骨宽度、拟种植位点牙槽骨高度,分析两组垂直向、水平向骨量变化,骨移植材料吸收量,骨增量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垂直向骨增量,研究组(3.26±2.02)mm显著高于对照组(1.80±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增量,在嵴顶下2 mm处,研究组(4.45±2.46)mm明显高于对照组(2.45±1.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嵴顶下6、10 mm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水平向骨吸收量均较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骨增量均成功,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27.3%,对照组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槽骨严重缺损不能同期种植时,新型帐篷钉联合成品钛网在水平向、垂直向均能获得较好的骨增量效果。且相较于普通钛钉,新型帐篷钉在垂直向及嵴顶下2 mm处水平向骨增量效果更显著,能更好地恢复牙槽嵴轮廓。
2025年05期 v.45;No.331 360-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陶楠楠;李文磊;陈星;宋卫健;周红艳;
目的 讨论直接树脂充填修复、改良ART技术、Hall技术治疗儿童乳磨牙龋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8月因乳磨牙龋坏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20例患儿,共180颗患牙,随机分为直接树脂充填修复组40例60颗,改良ART组40例62颗,Hall技术组40例58颗。比较3组治疗过程中患儿行为表现分类、焦虑程度及治疗时间,比较3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果 Hall技术组的治疗时间明显低于改良ART组及直接充填组,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l技术及改良ART技术更易被患儿接受,3组焦虑程度及行为表现分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时,直接充填修复组与改良ART组及Hall技术组的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ART组与Hall技术组的成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ART组与Hall技术组比直接充填修复组成功率更高,更易被患儿所接受,疼痛程度及焦虑程度更轻,Hall技术时间更短,更有利于龋齿的修复。
2025年05期 v.45;No.331 367-370+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广鸣;张光东;
目的 评价塞来昔布超前镇痛对下颌后牙牙髓炎行根管治疗过程中疼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20例下颌后牙不可复性牙髓炎行根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为对照组,B组为布洛芬组,C组为塞来昔布组。术前0.5 h分别给予安慰剂、300 mg布洛芬和200 mg塞来昔布的标准口服剂量。术中采用2%利多卡因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完成开髓、拔髓、根管预备、根管内氢氧化钙消毒及封药。患者对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0-10版进行评价,并记录麻醉起效、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但是塞来昔布组术中和术后NRS评分低于布洛芬组和对照组(P<0.05);布洛芬组术中NRS评分和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麻醉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塞来昔布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布洛芬组和对照组(P<0.05);布洛芬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三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前口服塞来昔布用于下颌后牙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的根管治疗中,能有效提高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轻患者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2025年05期 v.45;No.331 37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